联系我们
姓名:易轶
手机:13241758094
邮箱:yiyilawyer@163.com
证号:13702200811695191
律所:北京家理律师事务所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22号赛特大厦3层
涉外离婚
留学女遭骗婚只求解脱,律师为其争取九十万财产补偿
来源:北京离婚律师 网址:http://www.bjzmlhls.com/ 时间:2022/4/29 10:15:16
案情简介
原告:于女士
被告:纪先生
原告律师:易轶律师、杨帅律师
于女士和纪先生均为内蒙古包头市人,纪家为寻求于家生意上的协助,安排纪先生和于女士相亲。两人于2013年相识,2014年年初在美国登记结婚,随后在美国生育一女纪小妹。婚后,纪家未能如愿获得于家的生意协助,纪家开始给纪先生施压,要求双方离婚,夫妻俩由此产生争执。2015年10月,于女士带着纪小妹搬出居所,双方开始分居。
2015年3月,纪先生与案外人光女士签署了房屋买卖协议,购买了朝阳区双桥某处房产(以下简称“双桥房产”),首付款以及相关税费共计215万元,贷款70万元。首付款及相关税费里,其中38万元来自纪先生父亲,其余159万元来自纪家亲友的借款,18万元来自于女士朋友的贷款。
2015年5月,于女士向多位朋友借款18万元,其中5位朋友共计13万元的借款直接转至纪先生支付宝账户,1位朋友的5万借款转至于女士账户,但于女士于第二日即转至纪先生支付宝账户。2015年5月,该房产登记至纪先生名下。2015年8月,于女士归还6位朋友的18万借款,2015年9月,纪先生的父母转款18万元至于女士账户。该房产现价值约510万元。
两人分居后,于女士提出离婚。因双方系在美国登记结婚,无法在国内协议离婚,只能起诉离婚。2016年5月,于女士委托我们,正式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但纪先生当庭表示不愿意离婚,法院于2016年10月驳回了于女士的离婚诉求。
2017年5月,于女士第二次起诉离婚。纪先生答辩称于女士有婚外情,且认为双桥房产系其个人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在法庭上,纪先生作虚假陈述,叙述于女士朋友的18万借款系用于双方购车的开销,但是我方律师整理出了当时的转账记录,结合双桥房产首付款支付时间,完整地举证了该18万借款实际用于购房,击破了纪先生的谎言,最终为于女士赢得了该得的份额。
由于对方在法庭上作虚假陈述,引起法官的极大反感。在后期庭审过程中,我方完全掌握了辩护的主动权。最终,我们为于女士争取了该得的房产权益,并高效、顺利地解除了双方的婚姻关系。
案件结果
本案经调解结案。于女士与纪先生离婚;纪小妹由于女士负责抚养,纪先生每月支付1800元抚养费;双桥房产归纪先生所有,贷款由纪先生负责偿还,纪先生须支付于女士90万元折价补偿款。
家理律说
从案情上来看,这个案件并不复杂。但是,这个案件在程序上较普通离婚案件复杂,同时在房产分割上也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法律点,详述如下。
第一,在国外结婚,如何在国内离婚的问题。本案中,于女士和纪先生系在美国登记结婚,并未在国内领取结婚证。按照《婚姻登记条例》第12条的规定,结婚登记不是在中国内地办理的当事人,婚姻登记机关不予办理离婚登记,因此于女士只能通过诉讼的方式才能在国内解除双方的婚姻关系。于女士和纪先生均为中国国籍,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此案可由被告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法院立案。
第二,借款出资及其增值部分,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在庭审过程中,对方律师认为按照《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七条的规定,双桥房产系纪先生父母出资购买,登记在纪先生个人名下,应为纪先生个人财产,纪先生当庭陈述于女士向朋友借款18万元用于购车,未用于购买该房产。对此,我方提交了完整的转账记录,揭露了对方的谎言,法院最终认定18万元借款以及70万元房贷均系夫妻共同财产出资。截至本案结案时,双桥房产尚有60万元房贷尚未还清,不能适用《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七条的规定。
第三,如何计算折价款的问题。于女士希望尽快解除婚姻关系,双方同意纪家亲友的借款作为纪先生个人的出资,纪先生今后亦不向于女士主张共同承担债务。双方确定分割的部分为于女士利用借款支付的部分以及70万元房贷对应的部分。基于此,双桥房产的折价款该如何计算呢?
双桥房产的增值率为510÷285=1.79;夫妻共同财产=88万元×1.79=157万元,那么于女士该得的部分为78.5万元。但是该房产尚有60万元房贷需双方承担,于女士实际可分得的部分=78.5-30=48.5万元。
在双方分居过程中,纪小妹一直随于女士共同生活,纪先生未支付抚养费。最终,我们利用法院组织调解的契机,为当事人争取到90万元的折价补偿款。
案外说案
折价补偿款的计算,在涉及房产分割的离婚纠纷中屡见不鲜。法院在确定夫妻双方对房产所占份额时,一般会参考出资来源,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折价补偿款的计算。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由于计算方式的差别,可能导致结果大相径庭。在分析多份涉及折价款计算的判决后,笔者发现法院对于债务增值部分的分配方式是结果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婚后双方共同出资购房,购房总价250万元,首付100万元,贷款本息150万元,登记在双方名下,共同共有。房子现在市值500万元,已还贷款本息30万元,剩余贷款本息120万元。法院经审理后认定,房子属于女方所有,同时根据双方购房总价款、实际已付房款计算,女方应按照涉案房屋现值的26%向男方支付折价款,即130万元。
法院的计算思路如下:双方实际已支付了130万元(首付100万元+贷款本息30万元),即每人支付65万元;男方支付的65万元价款所占原购房价250万元的26%。
法院的计算看似合情合理,却没有分配双方共同贷款所产生的收益,这部分收益本该是双方共同所有。在本案中,剩余贷款的收益为(房屋增值率-1)×贷款余额=(500÷250-1)×120=120万元,每人可得60万元。即,男方应获得的折价补偿款应为130万+60万=190万元。
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来分析,男方分得190万元为什么是更加公平的方式?在这个案件里,夫妻各占有房屋的50%份额。假设现在售出房屋,得500万元,除去未还贷款本息120万元,余380万元,夫妻俩应各得190万元。
在日前北京房价持续上行的背景下,离婚涉及分割的房产往往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值,这个增值除了既有出资的增值,也有未还贷款的增值。婚后购房,夫妻共同举债的情况下,未还贷款的增值部分应由双方共享,然而法院在计算房屋折价款时往往忽略了未还贷款增值部分的分配,造成结果的巨大差异。